专题召集人

唐敦兵

教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德国洪堡学者、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杰青、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江苏省青蓝工程“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创新团队带头人、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分会(生产系统领域)主任、江苏省政协委员。主要从事智能制造技术、装备及系统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和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3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0多项。

郑湃

长聘副教授

香港理工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黄铁城【智能机器人】青年学者席,香港理工大学人机共融设计与制造平台实验室主任,工业人工智能与数字化服务团队(RAIDS)负责人。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智能产品服务系统、人机协作制造系统、工业人工智能。荣获2024 SME杰出青年制造工程师奖,2023香港理工大学青年创新研究者奖,2022年百度AI华人青年学者榜单(AI+X)全球50强等。累计发表SCI一区论文100余篇,WoS被引6000余次,ESI高被引论文13篇。IEEE/CMES高级会员,SME/ASME会员,CIRP通讯会员,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大数据与智能系统专委会委员、副总干事(2022 -),北美制造工程协会科学委员会委员(2022 -),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协会数字化制造与人本自动化专委会共同主席(2025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和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期刊副主编,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和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期刊编委。

分会场主席

赵强强

助理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刘培基

副所长/副研究员

重庆大学

黄思翰

副所长/研究员

北京理工大学

报告嘉宾

王骏峰

创新中心副主任/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研究方向:生产服务系统工程、智能装配与维护、人机交互与协作

个人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某智能装配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复杂系统人因与工效学分会委员,美国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吴贤铭制造研究中心国家公派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生产服务系统工程、智能装配与维护、人机交互与协作等研究工作,发表论文80余篇,专著3本,参与编写增强现实装配领域行业标准2项,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报告题目:《复杂线束装配生产可视化工艺指导技术》

报告摘要:

线束是复杂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信号传递重任,其装配效率和质量对装备研发周期和运行安全具有重要影响,线束装配生产大量依赖人工。本报告从分析国内外线束装配作业指导方式出发,提出知识图谱驱动的线束布线板装配生产增强可视化作业指导框架。建立了线束装配工艺知识图谱模型,设计了线束装配典型四大工艺的可视化指导流程,实现了线束布线板装配生产的增强可视化作业指导,能够降低人工装配的认知负荷、提高效率和质量。

董元发

副院长/教授

三峡大学

研究方向:智能装备系统创新设计与智能运维

个人简介: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三峡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副院长、三峡大学智能制造创新技术中心主任,三峡学者第一层次人才,三峡大学十大杰出青年,湖北省青年科技晨光计划人才入选者,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大数据与智能系统分会委员、中国仿真学会智能仿真优化与调度专委会委员,中国图学学会数字孪生专委会委员、湖北省机电工程学会理事,湖北省机械工程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发表相关高水平论文40余篇、参编国际标准IEEE P3147《产线变型设计实践推荐标准》1部、授权发明专利10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及软件著作权30余项;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机械行业产教融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

报告题目:《面向紧耦合协作空间的人-机点云快速重建与碰撞检测方法研究》

报告摘要:

高可靠的人机碰撞检测是紧耦合协作空间下机械臂安全运行面临的主要挑战。针对紧耦合协作空间下点云遮挡导致人体障碍空间感知不全、障碍包络空间冗余导致协作机械臂姿态规划失败等问题,结合人机骨架信息与稀疏采样方法实现了人机点云的快速重建,提出了一种基于体素逼近策略的紧凑型轴对齐包围盒生成与碰撞检测方法,并结合某型减速器人机协作典型场景验证了所提方法在人体障碍空间感知的精准度。试验结果表明作者所提方法能够在不损失效率的前提下实现人机点云的快速、完整重建与碰撞检测,可有效减少障碍包络空间体积92.38%,扩大机械臂避障运动空间1.15 m³。

赵强强

助理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研究方向:精密装配与计算力学、不确定性量化与可靠性分析、大型空间结构装配调控

个人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青年优秀人才”A类,入选国家“青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组与智能集成技术分会副总干事,主要从事精密装配与计算力学、不确定性量化与可靠性分析、大型空间结构装配调控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GF基础预研子课题以及企业课题10余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软件著作权6项,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技术发明奖,第2完成人)。

报告题目:《空间大型/超大型天线结构装配调控技术》

报告摘要:

空间星载天线是航天器不可或缺的重要装备,其支撑结构是典型的复杂多环闭链精密机构/结构,“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在实际装调中精准保障天线结构装配性能是其生产制造的关键难题。本报告将分享讨论空间大型/超大型天线结构的装配调控技术,主要包括装配建模、优化调控与形面测量三个方面。最后,探讨并展望空间大型/超大型天线结构装配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易兵

副教授

中南大学

研究方向:数字样机与数字孪生、拓扑优化与轻量化设计

个人简介:

中南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包括数字样机与数字孪生,拓扑优化与轻量化设计,主持搭建数字样机与数字孪生实验室和“小型超算中心”集群。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和面上及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获陆增镛CAD&CG高科技三等奖。

报告题目:《轨道交通装备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报告摘要:

数字孪生技术已经应用到轨道交通装备设计、制造和运维等全生命周期的多个环节,对于提高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和运营效率及安全性起到了重要作用。报告介绍了数字孪生轨道交通的背景和现状,重点阐述面向轨道交通数字孪生的异构数据融合、四维连续演化建模、智能传感在线监控、数模驱动仿真和虚实融合交互等多项关键技术,并以具体案例介绍课题组在数字孪生轨道交通装备及相关领域应用情况,最后展望了未来数字孪生轨道交通装备及人本智造相关应用的设想。

庄存波

系副主任/副研究员

北京理工大学

研究方向:复杂产品装配过程管控、数字孪生

个人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副研究员,机械与车辆学院制造工程系副主任,入选第九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长期从事复杂产品装配过程管控、数字孪生等方向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和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基础加强分承研、部级基础科研分承研等项目,发表SCI/EI收录论文5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担任中国图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数字孪生专委会委员并兼任副秘书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大数据与智能系统分会委员等。

报告题目:《考虑人员因素的复杂产品装配车间调度研究》

报告摘要:

当前,在卫星、导弹、飞机等复杂产品的装配环节,实际的装配工作多由一组装配人员协作完成,但现有的调度方法较少考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人员的技能、水平、疲劳、学习等因素。本次报告主要介绍课题组针对混合流水车间、分布式混合流水车间等不同场景下的人员分配难题,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具体工程应用。最后,从工业5.0以人为本的视角分析了未来智能车间人本调度研究的发展趋势。

谢嘉成

副教授

太原理工大学

研究方向:综采装备/煤矿机器人与VR/AR/DT融合设计理论与方法

个人简介:

博士(后),《煤炭学报》青年编委。研究方向包括综采装备/煤矿机器人与VR/AR/DT融合设计理论与方法。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MS、ADVEI、Measurement、IEEE TIM和《煤炭学报》等高水平学术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出版4部学术专著(其中2部分获国家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和中国博士后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和博士后面上项目等10余项项目。获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山西省教学成果(高等教育本科)一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山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多项奖励。

报告题目:《基于工业元宇宙的新型XR人机协同装配系统》

报告摘要:

利用Extended Reality(XR)技术,开发了一种基于工业元宇宙的新型人机协同装配系统,包括以下组成部分:物理系统、虚拟现实 (VR) 和增强现实 (AR) 系统。VR系统实时监测和超前模拟物理操作,在决策过程中融合了时空智能,利用了计算、推演和迭代优势,将最优决策指令转化为物理机器人的可执行指令。同时,AR系统通过多模态交互增强智能操作员的认知、决策、控制体验。以齿轮箱为例进行系统开发和实验,结果表面VR和AR系统在人机协同中实现了全局和细节的整体“感知-决策-控制”一体化。

高增桂

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上海大学

研究方向:人机交互与协作、工业数字孪生

个人简介:

上海大学机自学院副教授、智能制造工业软件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工业智能制造技术专委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人机交互与协作、工业数字孪生,出版《生产现场的数字孪生方法、技术及应用》等专著3部,带领团队研发数字化系统在航空、航天、船舶等30余家企业成功落地,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九三学社上海市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上海大学优秀本科生全程导师“十佳典型工作案例”等奖项。

报告题目:《基于数字孪生的人机协同装配架构与系统研究》

报告摘要:

人机协同装配作为智能制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机适应性、系统决策能力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通过构建装配任务评价模型,提出一种服务于人机协作装配任务动态分配决策的数字孪生框架,并结合定义禁忌表和邻域搜索策略构建了IGA-TS算法,显著提升任务分配的全局优化能力和收敛速度,在此基础上开发人机协作装配数字孪生辅助系统,完成数字孪生驱动人机协作装配闭环控制。结果表明数字孪生系统在应对装配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时展现出较强的适应性与鲁棒性。

王俊凯

助理教授

同济大学

研究方向:系统工程、生产工程、计算机科学

个人简介:

同济大学CIMS中心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2017年获同济大学系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联合培养博士,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生产工程系、加拿大尼皮辛大学(Nipissing University)计算机科学与数学系访问学者。现为IEEE、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上海市系统工程学会会员。获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IEEE Young Professional Travel Award等,成果入选《上海科技年鉴》。

报告题目:《航空装配线生产调度与人员配置联合优化》

报告摘要:

飞机总装配在飞机的整个生产制造过程中占据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成本,如何提高飞机装配线的装配效率和减小资源成本是飞机生产制造的一个重要问题。脉动式飞机总装线的特点包括以大量手工装配任务为主、资源受限、装配站位工期平衡和装配模式的灵活性等等,这些特点给飞机脉动装配线的调度问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工人作为飞机装配问题中最为重要的一类资源,其装配效率直接决定了飞机的产能,而工人在不同装配站位间的来回移动会带来巨大的时间浪费,从而导致装配效率低下。因此,我们研究了飞机脉动装配线中资源专享政策下的工人分配和多模式任务调度的联合优化问题。

刘世民

博士后研究员

香港理工大学

研究方向:数字孪生驱动的加工过程、仿生数字化制造、智能制造

个人简介:

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与系统工程系博士后研究员。研究兴趣包括数字孪生驱动的加工过程、仿生数字化制造、智能制造等。自2019年开始,从事数字孪生在加工领域的理论、技术、应用等探索,积累了理论与实践基础。求学期间先后参与包括工信部智能制造专项、上海市科委、博士生创新基金等相关课题,国内外发表相关论文累计50余篇,其中SCI一作论文10篇,申请专利10项,授权专利8项。担任第四届数字孪生国际会议分会组织者与主持人,数字孪生青年学者委员会(中国)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等,同时受邀作为IEEE TII, IEEE SMC, JIM, TRJ, IJCIM, JED, SR, ES, VR&IH等多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

报告题目:《数字孪生制造系统中的自然交互方法探索》

报告摘要:

在智能制造中,数字孪生驱动的制造系统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显著提升了制造效率、质量和成本效益。然而,现有系统仍面临多项挑战,包括难以集成非结构化和多模态数据、依赖专家知识进行复杂任务分析以及被动、僵化的用户界面阻碍有效决策。本次报告探索谈论一种新型的双向生产监控系统(BiPMS),通过多智能体协同框架中的大语言模型(LLMs)实现人在环的自然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