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召集人

孙凌云

教授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国际设计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浙江-新加坡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联合实验室主任。

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2019),浙江省青年拔尖人才(2019),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2021),黄廷方讲席教授。专注于智能设计领域,利用人工智能赋能设计行业,提出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设计范式,应用于数字创意、智能硬件设计等领域。在草图思维的形式化建模、创意设计的众包创新、多媒体广告的自动化设计、多感知通道的情感信息表达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在《Science》《Design Studies》《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等重要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好设计、红点至尊设计大奖、IF奖、中国智造大奖10余项。曾获2021 WAIC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最高奖卓越人工智能引领者奖、2022 CCF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韩挺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导,设计学院和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双聘教授,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担任教育部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全国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上海市智慧医疗健康创新设计中心主任。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家自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课题,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分会场主席

周小舟

副教授

东南大学

俞春阳

副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

报告嘉宾

俞春阳

副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

研究方向:智能人机交互

个人简介:

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工业工程系,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文创设计智造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主任助理;长江经济带创新设计产业联盟副秘书长;杭州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培养类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人机交互、工业智能设计;主持及参与国、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SCI/SSCI论文30余篇,并担任Journal of Engineering Design副主编,及多本国际权威期刊审稿专家。

报告题目:《基于LLM情感分析的生成式混合现实设计》

报告摘要:

在协同设计领域,利益相关者背景的多样性往往导致沟通效率低下,进而影响设计的创新性和交付速度。本研究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大语言模型(LLM)情感分析的生成式混合现实设计框架。该框架通过为LLM构建迭代式的情感设计提示机制,确保生成的设计方案能够满足需求的一致性,并具有生动性。此外,框架结合混合现实技术,营造了一个沉浸式的互动环境,促进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全面参与和共识形成。一项针对儿童科普教育产品开发的案例研究验证了该框架的有效性及其在方法创新上的贡献。

王昊琪

研究员

郑州轻工业大学

研究方向:复杂装备优化设计、工业数字孪生模型智能化、人机交互与安全管控

个人简介:

郑州轻工业大学智能制造工程系主任,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兼任图学学会数字孪生专委会副秘书长、图学学会第八届理事会青工委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大数据与智能系统分委会委员、《制造业自动化》第二届青年编委。主要研究复杂装备优化设计、工业数字孪生模型智能化、人机交互与安全管控等。近年来,主持国基金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43篇;授权发明专利23件;参与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

报告题目:《人-机-环境共融的工业数字孪生系统设计与人机安全交互技术与实践》

报告摘要:

工业数字孪生系统(industrial Digital Twin System,iDTS)是工业5.0应用实施的基本配置和典型手段,正在从“机械装备”局部数字孪生场景构建扩展到“人-机-环境”整体系统建模。本报首先介绍“人-机-环境”共融的iDTS的特征与参考架构;然后,介绍面向人本智造的iDTS的系统设计与人机安全交互的关键技术,包括基于模型的公理化系统设计、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数字孪生快速建模方法、基于数字孪生的结构设计与运行参数协同优化、虚实同步映射与模型校正方法、工业数字孪生环境下的人机安全交互;最后,分享实践探索案例。

郭鑫

研究员

四川大学

研究方向:智能装备设计与创新方法、数字化工艺设计与智能服务、高端装备韧性系统研发

个人简介:

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四川省清洁透平装备高效切削与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智能装备设计与创新方法、数字化工艺设计与智能服务、高端装备韧性系统研发等方面研发及应用。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以及四川省重大/重点研发项目等项目;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机械工程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美国专利4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全国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2项等。

报告题目:《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知识图谱构建及智能推理方法》

报告摘要:

产品设计是面向用户需求和设计认知的反复迭代并逐步进化的创造性活动,其核心是多领域知识应用。为了解决产品设计中知识可视化程度低、人机交互下知识推理弱等问题,提高产品设计智能化程度,介绍基于知识图谱技术的产品交互式设计知识应用模型。包括:第一:基于产品设计活动间的作用与交互演进机制,分析产品设计问题与求解知识间的关联关系,介绍一种可扩展的多层产品设计知识图谱用以结构化组织多领域、跨学科求解知识,建立知识需求-求解知识信息检索通道。第二,利用数据标注平台doccano开展知识文本标注和模型训练集构建并基于BERT-BiLSTM-CRF模型开展求解知识实体关系抽取,利用知识图谱可视化平台GraphXR完成图谱搭建。第三,基于交互式遗传算法介绍满足产品交互式设计演进规律的求解知识集迭代化推理方法,通过以人为本的方式为产品设计知识需求匹配最优求解知识集。以复杂地形多岩层成孔装备交互设计过程为例,介绍了方法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阮思朴

副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研究方向:服务机器人、运动规划、模仿学习

个人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博导,国家级青年人才。博士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2024年回国入职北航机器人研究所。主要研究机器人运动与路径规划、模仿学习、计算几何等方向。以核心成员身份参与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海军研究局、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等科研项目。发表含T-RO(一作2篇)、Research、CAD、ICRA在内的学术论文20余篇。担任ICRA副编辑、IJRR等顶刊审稿人、IROS会议分会场主席。

报告题目:《面向复杂狭窄环境的机器人具身规划与想象》

报告摘要:

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移动操作面临着场景感知精密性、运动规划高效性、操作技能灵巧性等重要挑战。报告围绕机器人运动规划与可供性学习问题,从三维场景重构、狭窄空间内运动规划及具身模仿学习等方向介绍相关工作。探讨基于几何基元的环境高精度拟合、无碰撞可行区域的解析表达、狭窄空间中高效运动与操作规划方法。通过物理仿真引导机器人想象未见物品的操作可供性,并运用李群、概率论等理论提出类人技能模仿学习新方法。未来拟进一步研究人在环中的机器人具身操作学习方法,提升对动态场景的适应能力及操作技能的泛化性。

白仲航

教授

河北工业大学

研究方向:工业设计、智能设计、创新方法

个人简介: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设计学教授,工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河北工业大学“元光学者”、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英国访问学者。天津市设计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设计教育分会理事、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副主任委员、雄安新区未来工业设计研究院理事。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基金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主持省部级教研项目3项,在《机械工程学报》《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 》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21项。

报告题目:《从可供性视角看待情感三层次理论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报告摘要:

情感三层次理论为产品设计提供了情感化设计的理论框架,指导设计师满足用户多层面情感需求,实际应用中需要设计师具备一定的经验和直觉,以准确把握和实现情感设计。可供性理论提供了一个理解用户如何感知和与产品交互的视角,强调产品的特性如何提示用户可能的行动。与情感三层次理论结合,可构建新的实践框架,优化产品设计以满足用户情感体验,实现更有效的情感化设计。可供性辅助情感三层次理论的实践框架从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导为产品设计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在设计中更多地考虑人的因素,以实现更加人性化的产品,推动人本智造理念的发展。

劭将

副教授

中国矿业大学

研究方向:智能交互与数字化设计

个人简介: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副主任、职业健康研究院副院长,201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获机械工程博士学位。担任《Human-centric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Psychophysiology》等期刊审稿人。担任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设计工效学分委会委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用户体验产业分会理事等职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人类工效学会联合基金等多项课题。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SSCI等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6项。

报告题目:《安全应急与个体防护装备的设计工效学研究》

报告摘要:

安全应急救援和处置环境复杂多变,有毒有害气体、高温高湿、高噪音、高尘等多灾害因素对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健康造成极大威胁。救援人员个体防护装备目前普遍设计呈现“可靠、笨重、不易用”等问题。报告将阐述当前安全应急与个体防护装备的工效学问题、技术难点等,展望智能化背景下未来的装备设计趋势。聚焦设计学、人因工程学等学科在安全应急与个体防护装备的智能化、轻量化等设计方面的集成应用,探索“设计+”赋能安全应急产业新模式,促进先进、适用、可靠的呼吸防护装备工程化应用和产业化进程。

于娜

教授

南京林业大学

研究方向:人体工程学、适老化与无障碍设计、健康与智慧家居的人因及智能交互设计

个人简介:

德国弗莱堡大学博士,清华大学访问学者,江苏省紫金文化优青。现任南京林业大学家居与工业设计学院人因与康养设计系主任、健康与智慧家居研究所所长,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理事,中国林学会家具与集成家居分会理事,江苏省老龄产业协会适老化设计专业委会主任。研究方向包括人体工程学、适老设计、智慧家居等。主持和参与2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授权专利百余项,参编国家和团体标准多项,研究成果发表于人因领域权威期刊。

报告题目:《基于多模态数量模型构建的办公椅舒适度人因设计研究》

报告摘要:

本研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办公椅的舒适性进行深入评价,为人因工程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并探索出一种更为高效的舒适性评价手段。研究内容主要涵盖以下三大领域:一是构建并应用办公椅靠背舒适性的评价体系;二是进行办公椅的数字化仿真建模,进而实现对舒适性的预测;三是以点云数据为基础,建立办公椅靠背舒适性的预测模型。研究从产品分析转向数字仿真与点云分析,提升了评价效率,降低了企业研发成本。

王泓晖

副教授

中国海洋大学

研究方向:数字孪生、复杂装备智能化设计

个人简介:

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机电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数字孪生、复杂装备智能化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复杂装备数字孪生动态建模和一致性保持方法,构建了闭环迭代优化技术体系。围绕着上述研究方向,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7项(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和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式基金等),横向课题2项,其他课题2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EI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列入2022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团队计划”。

报告题目:《数字孪生驱动的复杂产品闭环迭代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

报告摘要:

针对复杂产品较少从设计、制造和运维三环节协同优化的角度考虑产品研发,导致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不闭环、模型不统一,造成复杂产品整机设计难度不断加大、加工制造复杂、运营维护困难等问题,提出数字孪生驱动的复杂产品闭环迭代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通过探索产品全生命周期孪生模型构建技术,设计-制造-运维多阶段无缝集成技术、持续优化迭代升级技术等,建立复杂产品设计闭环,形成持续设计优化机制,突破传统设计方法设计结果与实际运行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的瓶颈问题,并以高速列车转向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应用验证,论证了提出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有效性。

魏巍

副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研究方向:智能制造技术、知识工程、数字孪生与增强现实

个人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北航歌尔研究院副院长兼智能制造中心主任、特聘研究员;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图学学会理事;中国图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产品信息建模专业委员会委员、数字孪生专业委员会委员、智能工厂委员会委员;北航青年拔尖人才、蓝天新秀。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化设计与制造、知识工程、数字孪生与增强现实等。在R&CIM、机械工程学报等国际和国内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本,授权专利和软著1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工信部智能制造专项课题、航空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及企业合作课题40余项。

报告题目:知识驱动的产品研发关键技术

报告摘要:

在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产品研发正逐步向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方向转变,传统经验驱动的研发模式难以应对多变的市场需求,亟需向知识驱动转型。本报告围绕知识驱动的核心技术展开,探讨通过知识图谱等技术实现产品研发流程优化,并通过智能推理与决策支持等方式服务于研发人员和用户。结合人本智造的理念,本报告还将探讨知识驱动技术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为智能产品设计发展提供技术参考和方向。

陈柳青

百人计划研究员

浙江大学

研究方向:智能设计、创新设计

个人简介: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设计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毕业于帝国理工学院,师从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Peter Childs。在国际权威期刊或会议上发表高水平论文超50篇,三次获得设计类顶会的“最佳论文奖”或同级别奖项,获得2024 ACM SIGCHI中国新星奖,荣获英国科技部“杰出青年人才”称号。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

报告题目:《AIGC时代的智能化产品概念创新设计》

报告摘要:

本报告旨在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在创意设计领域的应用与影响,通过对比人工与机器创造力的评估,揭示了AIGC在新颖性、可行性、完整性及多样性等维度的表现优势与局限性。报告重点讨论了结合大型语言模型(LLMs)与设计理论(如TRIZ、FBS)的应用案例,展示了AIGC在概念设计生成、问题解决和工程设计中的潜力。与此同时,报告指出了AIGC在设计固化、幻觉生成等方面的风险与挑战,并提出通过任务分解与提示优化实现可控生成的解决方案。报告展示了AIGC在推动创意设计流程变革中的可能性,同时呼吁关注技术应用中的伦理与可靠性问题,为未来智能设计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